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悲壮的长歌——试析杜甫《秋兴八首》的感情基调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19:15
载入中…
 
“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上联用形象的词句对自己一生的追求来了个豪壮的总结:“彩笔”,五彩斑斓卓越之笔;“干气象”,堪与山水争奇斗艳而凌云其上;结合以上分析,是说我杜甫用诗歌来惊天地泣鬼神,表达了人间最崇高最美好的追求。下联陡然转到描述现实的悲苦之中,既是总结点明全诗的情感线索,也是总结一生凄苦的遭遇,如果对此句理解仅限于此,是很容易误解为“消极”和“消沉”的。我们必须通过字里行间的分析,见到其精深磅礴:“白首”从少到老心志不变,白发稀疏精神犹在;“吟望”仰头吟诗,倾诉理想和期待,给人一个立身不屈的英雄形象;“苦低垂”看似与“吟望”相矛盾,实际上是一致的,是苦于重压不得已的低垂,他想努力抬头“望京华”,却被现实的黑暗所不容,贬斥,排挤,谋害,兵祸、饥荒、“万里悲秋”,“百年多病”,“诗人杜甫的负担,实在太沉重了。他‘一生不自保’,却要‘一洗苍生忧’!他给予我们的印象,不是软弱,而是顽强;不是可怜,而是可敬。”〔11〕

这里一“壮”一“悲”相互映衬,相因为果。“壮”是导致“悲”的原因,屈原在《涉江》里就说:“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杜甫与屈原的身世经历是多么的相似。“悲”又是“壮”的基石,正是有大悲才有大悟,在悲的深厚上面耸立着“壮”的高远。

 

现在回头来审视曹慕樊教授的看法,他认为《秋兴八首》“内容消极”、“思想消沉”,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他没有正确把握“悲壮”这一情感主线,把惊天动地的壮丽诗篇误读为消极低俗的赘文滥词。我们很不希望这种认识影响了诗圣的形象,更不希望继续影响学杜之人。

于胡适先生的偏辞,要么他是处在“五四”时期,为了提倡“白话文”而彻底否定包括格律诗在内的旧体诗,拿《秋兴八首》开刀,臆说它“只是一些失败的诗玩意儿”,这还可以原谅;如果并没细读,只是随手拈出几个“悲呀悲”的词语而加于妄说,只能证明他与杜甫的崇高思想相距甚远,有蚍蜉撼树之嫌。

通过赏析《秋兴八首》这一悲壮的长歌,本人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正是由于《秋兴八首》的感情基调是悲壮的,他表达的爱国思想才那么崇高壮丽,他描述的景象才那么恢弘壮阔,他选择的词语才那么富丽多彩,他使用的修辞手法应手得心;该壮的时候,可以浪漫得轰轰烈烈,该悲的时候,可以蕴蓄得呕心沥血。它的确称得上诗史中“力扛九鼎,勇夺三军”之作。

 

注释:

〔1〕曹慕樊:《杜诗杂说》p225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年

〔2〕胡适:《白话文学史》p221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3〕(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p461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4〕转引自《中国历代诗歌鉴赏辞典》p480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

〔5〕〔11〕载《秋兴》p24、p13夔州杜甫研究会期刊:2005年第1期

〔6〕〔10〕刘友竹:载《秋兴》p53、p56夔州杜甫研究会期刊:2006年1.2合期

〔7〕(唐)杜甫著/(清)钱谦益笺注《钱注杜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

〔8〕(唐)杜甫著/(明)颜廷榘笺注《杜律意笺》:齐鲁书社: 1997年

〔9〕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p400: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作者:刘厚政,重庆市奉节师范学校高级讲师  邮编 404600 电话 13996685548

上一页  [1] [2] [3]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37.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悲壮的长歌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