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人,你的先民去了哪里(二)
木子
(紧承上文)
在《鱼复与鱼凫的源流探索》中,姜孝德先生提出:在远古的巴蜀大地上,有两个名称相同、文化相近的民族,一个是长江三峡地区的鱼复,另一个是川西平原的鱼凫。他们是偶然的巧合,还是一个群体分化出来的两个支系呢?如果是分化形成的,那么,哪一个是源,哪一个是流呢?考古出身的杨华先生在《三峡远古时代考古文化》一书中,给我们作出了答案:“那时活动在四川盆地的原始人类本身就是从三峡地区迁徙过去的。假若我们不这样认为的话,那么,对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的一些旧石器文化与长江三峡地区及两湖地区旧石器文化之间所体现的很大的一致性这一现象,我们就不好去解释了。”旧石器时期如此,新石器时期亦如此。“我们认为: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对成都平原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的影响是较强烈的,成都平原的一些新石器时代古城的兴起,当与三峡地区乃至两湖地区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进入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成都平原蜀文明建设之所以能迅速地向前发展,这与周邻(尤其是东部新石器时代文化)文化的注入是分不开的。”如成都平原及成都平原周邻地区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地层中出土有“花边口沿器”,这种器形始见于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大溪文化的偏早阶段),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三峡东部地区已呈现出减少趋势,但在成都平原却极为流行,甚至延续到战国时代。鱼人,鱼复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沿着长江这条天然的走廊,逐步地西进,到达川西平原。鱼人,鱼复人的文化遍及川西平原,在成都十二桥、广汉三星堆等都能找到它们的踪迹。有人说,三星堆文明就是鱼复人创造的。它是鱼复文化创下的又一个高峰。
从地名上我们大致也能看出鱼人的迁徙轨迹。向西,南安(今乐山)有鱼凫浦(或鱼涪津、鱼符津),犍为(今彭山)有鱼凫津,南溪有鱼涪津,温江县南有鱼凫城……。向东,湖北松滋县古有一个“巴复村”,再往东,沔阳县东南古时也有个“鱼复县”、“鱼复城”……。、 说明在人类漫长的发展阶段,有一部分鱼人离开三峡,或西上,或东下,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们的祖先离开家乡远走他方呢?
任乃强先生说:“人类文化总是从产盐的地方首先发展起来,并随着食盐的产生和运销,扩展其文化领域。文化领域扩展的速度,殆与其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否有利于食盐运销的程度成正比例。起码,在十七世纪以前,整个世界历史都不能摆脱这三条基本规律。” 学者们按照任氏理论,将鱼复文化的辐射归结到三峡盐的生产与运销上。鱼复浦的盐水就那么自然而然地流淌在他们每天必定经过的河滩上,或许是一条鱼不经意的掉在盐泉上,让他们的舌头感觉到不一样的味道,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有了盐的生产与销售。在贩盐的同时他们不但播洒了自己的文化,而且将自己迁移到更广阔的天地。
根据《山海经·大荒西经》的记载,部分鱼人的迁徙可能因为颛顼的统治。颛顼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是上古时期华夏族与东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领,生活在原始社会晚期。《史记·五帝本纪》载:颛顼统治的区域非常大,北到现在的河北省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在颛顼的统治下,“有鱼偏枯”,或许是指鱼国遭受战争与掠夺,一部分鱼人被迫迁徙他乡。
(紧转下文三)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