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资》说:“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惟表弟,还往莫辞遥。”
【1】(372)这时候他已经没有能力说“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了。杜甫是一个缺少爱的贫困的人。
从上述诗歌我们看出,杜甫的家世与少年时代的生活,产生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感情,因此对家庭祖业怀着崇敬自豪的心情。也因此,奋斗与诗兴的发生都围绕着经世致用进行。对家庭兄弟亲情比较冷漠。只有家庭成员进行与经世致用有关时他才充满热情,而连贫困与灾害他都不是很关切。在晚年,他生活无依孤寂的时候他回忆关注亲情也只是自己感伤的结果。所以,杜甫的家庭理想与和谐思想就是他的政治理想。
杜甫是大诗人,应该说很懂感情,既然以诗歌擅长,也应该能写出感情真挚的亲情诗,但从他的诗歌中,没有发现夫妻之间缠绵的情感生活,个别地方涉及,也非精心构制。在诗歌中出现的妻子形象都是在中年以后的作品中,很像一个不懂事的家庭妇女。写到思念妻子与家庭最好情感的大概就是《一百五日夜对月》说: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1】(315)
这时候的诗人非常寂寞,因此比妻子如美女天仙,但也仅仅限于此,难得思念家庭与妻子。大部分的诗歌都是写妻子的狼狈可怜,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人生理想的杜甫是位并不很重视家庭夫妻情感的人,所以他的诗兴亲情具有理性理想特征。杜甫在得意的时候也会想到家庭亲情,但远没有君主的恩德让他动情忘怀。《述怀》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敏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杜甫担任拾遗以后,非常满意主恩厚,感激涕零,远远胜过亲情。对亲情,他只是担心“沈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并不放在心上。他在回家后说到妻子,没有表现出深情或者关切。《徒步归行》说: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1】(60)
长期在外的生活,杜甫与家庭乡亲都很陌生,妻子住在羌村,应该是比较偏僻落后之地,见《羌村三首》【1】(62)对杜甫亲情关系的表达,应该考虑到战争乱离的因素,但是杜甫的主观因素仍是最主要的诗情导向。在他当上拾遗时,家里是“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1】(128),心情比较好的时候,称孩子为娇儿,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但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孩子并不很喜欢。而子女中,他喜欢的往往是男孩,男孩中又有偏爱。见《北征》。【1】(57)
对于孩子,杜甫也不是没有舔犊之情,但他说一个女儿是“痴女”,而痴女也不喜欢他。见《彭衙行》。【1】(56)痴女在饥饿的时候咬他,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情感表达,在许国的理想下,杜甫对亲情确实缺少责任与义务,所以诗歌也包含着杜甫的自责心理。换言之,杜甫认为,能够许国,还要关照好家庭,这才是大丈夫的本色,是家庭和谐的根本。因此,他晚年的时候很后悔,以酒自伤。《曲江二首》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326)这样的情感也一直伴随着杜甫。《赤谷》说:“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 【1】(100)在某种意义上说,他自己不能自保,所以也很难顾及妻子儿女。《促织》也说:“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 【1】(351)杜甫这样的生活造成亲友与他也很隔膜。《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说:“笑为妻子累,甘与岁时迁。亲故行稀少,兵戈动接联。” 【1】(363)也很少享受到家庭的幸福快乐。《江村》说:“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1】(374)一副多病故人疏,似乎对家庭十分依赖满足的心情,但这只是暂时现象。又《飞仙阁》说:“浮生有定分,饥饱岂可逃。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 【1】(109)杜甫长期的漂泊与乱离与进取生涯,出现了很多难堪的事情,与子女的感情也很疏远。凡是对他不好的他都称痴,不仅女儿如此,儿子也是这样。如《百忧集行》【1】(125)又如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言“荒岁儿女瘦”但他自己“穷愁醉不醒”,这实际上是父子、父女反目成仇的原因,也并不都是贫穷,更多的是亲情疏远,形成隔膜。杜甫不关心家庭也有无力关心家庭造成了家庭的很多悲剧,所以子女不少被饿死,在当时不能说杜甫没有责任。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说:“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1】(35)
从诗歌我们看出,杜甫诗歌对子女的夭非常伤心,这是杜甫的晚年的心情。在少年时代,杜甫观国宾,充满理想,青年壮年为理想奋斗奔波,漠视家庭妻儿的存在,以之作为诗歌的创作与价值取向,自责的是没有为国家作出贡献。而到了晚年,对理想经历的失望,生活的困苦,对家庭子女产生负罪感,尽管如此,他还能从家庭的不幸中想到社会的不幸,并且希望改变这些不幸,显示了杜甫诗歌的价值境界。
在杜甫的子女中,他也有偏爱,最喜欢的是宗武,也就是骥子。有《生日》、《又示宗武》等诗歌集中写宗武,还教导他如何为人做诗。杜甫死后,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西北首阳山之前。杜甫偏爱宗武的原因,也与他的理想一致。首先,他认为宗武聪明超群。《忆幼子》说:“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 【1】(314)为想念宗武难以入睡。《遣兴》叙述更为具体。 【1】(313)宗武刚刚学话,就能够朗诵杜甫关于客人的诗歌,也正由于宗武的成材,所以说他是好男儿,甚至难得地称妻子是宗武的慈母。从这首诗歌看,杜甫的妻子能够教子女诵读他的诗歌,应该具有很好的教养,对杜甫也具有很好的感情与期待。《得家书》则明确地说最喜欢宗武。 【1】(317)
不仅对自己的子女,对妻子,对别人的子女,杜甫的道德价值判断也是看其质量是与其理想的是否一致。他曾经对朋友的子女大力夸奖,也是如此。《徐卿二子歌》说:“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雏者,名位岂肯悲微休!” 【1】(121)杜甫就是这样,在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上产生诗兴,对待家庭子女也是看他们是否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一致,如果一致就大家赞扬,否则就是漠不关心或者贬斥,因此夫妻与家庭生活没有得到快乐,过着一种浪漫而不切实际的孤独陶醉,伤心自责的人生,直至死去。家庭美好和谐的理想就是他的政治理想,而他是诗人,他一身缺少爱,是悲剧人生。
【1】《钱注杜诗》钱谦益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
【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4年版
【3】扬雄《方言疏证》,中华书局1998年版
责任编辑:何定轩
上一页 [1] [2]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