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也谈杜甫诗中的赤甲山、白盐山(上)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20:12
载入中…
 
能“俱刺天”?反之,如果说赤甲山就是瞿塘峡北岸与南岸的白盐山对峙的那座山,那就完全可以说“俱刺天”了。因为赤甲山海拔1400米,白盐山海拔1415米,确实是双峰并峙,旗鼓相当。

当地人所称的白帝山北面的子阳山,与赤甲、白盐二山相比较,不仅不高,而且也不陡峭。从《杜甫夔州诗现地研究》第68页附的清乾隆本《奉节县志》上的白帝城图看,白帝城、下关城、紫阳城是连在一起的。既然可以从下到上建筑城市,就说明坡度较缓。就是上段的紫阳城,坡度也不很大。魏靖宇先生主编的《白帝城》画册第46页的上段有江述林拍摄的紫阳城遗址,上面差不多都种了庄稼。同时,简先生在该书第三章附的图四“白帝山江面望子阳山”也表明白帝山北面的紫阳山坡度较缓。这样的山在雄伟壮丽方面同赤甲山、白盐山相比相差甚远。

而且,“闾阎缭绕接山巅”、“复道重楼锦绣悬”的现象出现在瞿塘峡口南北对峙的白盐山、赤甲山两侧,确实是异景奇观,令人惊叹。反之,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白帝山北面的紫阳山上,那里的大部分地方,唐代本来就是城市,还有什么使人感到惊奇的呢?

更为重要的是,《水经注》说:“(赤岬)山,甚高大,不生树木。”而杜甫在《夔州歌十绝句》之四中却说赤甲、白盐二山“枫林橘树丹青合”。显然,白帝山北面的子阳山不是杜甫诗中说的赤甲山。从《水经注》成书到杜甫流寓夔府,中间只隔了200多年的时间,如果出现了一座不生树木的大山到处长出了众多枫树、橘树的奇事,那杜甫肯定要写诗反映。

再看杜甫的《黄草》诗:

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下行人稀。

秦中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

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

莫愁剑阁终堪据,闻道松州已被围。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蜀地发生的战乱,本来,长江是交通要道,长江中下游的产品就是通过水运同蜀地交换。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之七中说:“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可是蜀地出现了战乱:“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西南失大将,商旅自星奔(《客居》)。”在这种情况下,到黄草峡西面去的船只没有返回,赤甲山下的行人也稀少了。这首诗里的赤甲山仍然是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的大山。因为现在当地人所称的子阳山在唐代大部分都在城内。子阳山南麓就是马岭,也在城内,在子阳山下无所谓行人稀不稀的问题。而在赤甲山就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当时奉节通往巫山及其以东的交通要道有两条。一条是水路,就是长江。另一条路是陆路,就是从白帝城经石马河到关口再到巫山及其以下的大路。这条路经石马河的一段就在赤甲山下。另外,赤甲山临江一面的半山上也有一条小路通巫山,现在仍有人行走。

《赤甲》诗说明新迁居的赤甲宅在简先生说的今称赤甲山的西南角,也就是在现在的夔门古象馆附近:

卜居赤甲迁居新,两见巫山楚水春。

炙背可以献天子,美芹由来知野人。

荆州郑薛寄诗近,蜀客郄岑非我邻。

笑接郎中评事饮,病从深酌道吾真。

“卜居赤甲迁居新”,说刚刚迁入赤甲宅。“两见巫山楚水春”,说明迁入赤甲宅的时间是三月。杜甫于大历元年三月从云安到达夔府,大历二年三月从西阁迁入赤甲宅,当然就是两次见到春天的巫山楚水了。“荆州郑薛寄诗近”,从西阁迁到赤甲,同荆州的距离近了一点点。这也说明杜甫的赤甲宅确实是在赤甲山西南角。

《白盐山》诗说明唐代的白盐山就是简先生说的今称白盐山:

卓立群峰外,蟠根积水边。

他皆任厚地,尔独近高天。

白榜千家邑,清秋万估船。

词人取佳句,刻划竟谁传?

“卓立群峰外”、“他皆任厚地,尔独近高天”,说明白盐山很高。白盐山确实高,在瞿唐峡口附近,它是最高的,比简锦先生说的今称赤甲山还要高15米。不过,这里不是拿它同赤甲山比,而是拿它同它的西南的文峰山的许多山峰相比。文峰山的一系列山峰都比白盐山低得多。

《晓望白帝城盐山》诗说明了杜甫是站在简先生说的今称赤甲山临江西南角望江南的白盐山:

徐步携斑杖,看山仰白头。

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

日出清江望,暄和散旅愁。

春城见松雪,始拟进归舟。

诗一开始就写诗人的行动,他手拄有斑痕的竹杖,慢慢地走到望的地点。这表明站着望的地方就在赤甲宅附近。因为那个地方比较陡,路比较窄,必须倍加小心,所以一方面拄着手杖,另一方面又慢步行走。杜甫在《入宅三首》之二中也有“半顶梳头白,过眉拄杖斑”的诗句,正好说明杜甫望白盐山、白帝城的地点是在赤甲山临江一面的西南角。“看山仰白头”,“仰”是脸向上,抬着头向上看,正好说明被望的山很高而自己站的位置很低。“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从山的下段望起,看到断壁开处,一片翠色。再往上看,远处山巅,红色高楼其势若飞。在白盐山的白色背景中,以“翠”和“红”两种颜色来点染,景色十分宜人。“日出清江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旭日东升,驱散江雾,于是又眺望山下清澈的江水。“日出清江望”,从意思上说是日出望清江,是调平仄而说成那样的。“暄和散旅愁”,日出则气候变暖和,使旅愁消散。“春城见松雪”,望了白盐山及其下面的江水之后回过头来又望见了白帝城。初春的白帝城附近的松树上还有积雪,这才觉得应当准备乘舟返故乡之事了。从望白盐山及白盐山下的江水到望白帝城,全诗紧扣“晓望”二字,诗人“望”的神态也跃然纸上。

因为白盐山比赤甲山高,但又高得不多,所以返照的阳光只照到最高山峰的一点点地方。《返照》诗中的“不尽白盐孤”,就是说只有白盐山的山顶上有少许的地方有返照的日光。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之一同样说明白盐山在长江南岸。

白盐危峤北,赤甲古城东。

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

烟霜凄野日,粳稻熟天风。

人事伤蓬转,吾将守桂丛。

东屯和东屯茅屋都在长江的北边,白盐山在长江南岸,说东屯和东屯茅屋在白盐山以北当然是十分确切的。如果像简先生那样把长江北岸的赤甲山说成白盐山,那东屯茅屋绝对是在白盐山以西。就是简先生说的东屯茅屋迁到现在的八阵村二组以后,那里仍然在简先生说的今称赤甲山的西面。熟习当地地形的人都知道,石马河汇入东瀼水处北岸的山梁不高。在那里,可以明显地看到高大的“今称赤甲山”在继续北上。而且简先生提出的把东屯茅屋定位在八阵村二组的理由也似乎难以成立。

杜甫写的《寄裴施州》诗也点明了白盐山的位置。他在那首诗里说:“几度寄书白盐北,苦寒寄我青羔裘。……紫衣使者辞复命,再拜故人谢佳政。”唐代的施州在夔府的南面,如果诗中的“白盐”是指简先生说的“今称白盐山”,那杜甫不管是住在西阁、赤甲、瀼西还是住在东屯茅屋都可以说是在白盐山之北。反之,如果说诗中的“白盐”是指简先生说的“唐白盐山(即赤甲山),”那杜甫在夔府寓居过的地方都在白盐山之西。因此,白盐山是位于长江北岸还是位于长江南岸,其实是十分清楚的。

再看《入宅三首》:

奔峭背赤甲,断崖当白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74.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杜甫与白帝城
刘孟伉论杜甫无海棠诗的缘由
也谈杜甫诗中的赤甲山、白盐
期待――杜甫晚年寓居夔州的
杜甫对“和谐社会”的理想期
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篇篇寓意 含蓄无限  --析杜甫
前有古人  来者当可追  --读
杜甫在夔州丧妻再娶论据不足
杜甫在夔州丧妻再娶论据不足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