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 安:汉代著名的丞相。聪敏而才能卓越,十分贤明。其堂号为相汉堂。
夔 信:明代有学者。官雩都令,考核政绩时,被列为第一。
后世夔姓宗祠通用对联即以这二位为典。
雩都贤令;
汉室高才。
——佚名撰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人夔信,官雩都令,考核政绩时,被列为第一。下联典指汉代人夔安,聪敏而才能卓越,为一时贤相。此联另有一版本仅易一字:
雩都贤令;
汉室相才。
——佚名撰夔姓宗祠通用联
以上史料充分证实了,在远古时代三峡地区就有夔族部落存在。
据古文献记载,在西周时期的奉节至秭归一带确有一个古国——夔国存在。一般学者认为:这个夔国当是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楚子熊绎于楚蛮之始国。也有学者认为:夔子国源于公元前9世纪楚国熊渠之后熊挚封夔之事。《春秋》、《左传》等史籍皆有楚人灭夔的记载,且有相传之遗迹,可见其事是存在和可信的。《郑语》孔晁注:“熊绎玄孙曰熊挚,有疾,楚人废之,立其弟熊延,熊挚自弃于夔,子孙有功,王命为夔子。”《左传》载:“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对曰:我先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秋,楚成得臣斗宜申帅师灭夔,以夔子归。”一是“自弃于夔”,一是“自窜于夔”,都说明夔为固有之地名。
清人黄维恭编撰的《归州志》则认为夔国之得名始于虞舜时期,舜封其乐官夔于秭归,为后夔国。则是国以人名,恐未为妥当,不可能凭空钻出一个夔来。
关于夔州的建立。
据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唐武德二年(619)以避皇外祖独孤信讳改信州为夔州,治所在人复县(贞观时改奉节县)。
凭什么改信州为夔州呢?
明代郭子章《四川郡县释名》卷下载:夔州府“春秋名夔国……僖公二十六年为楚灭,地属楚。夔之名泯矣。至唐武德间,复名夔州”。
夔牛 夔猿 夔龙
原始部落的得名往往与原始人的图腾崇拜有关。专家们一致认为夔族的得名源自对夔的图腾崇拜。
夔者,见于《书·舜典》、《国语·鲁语》、《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诸典中,或为乐官,或为木石之怪,或为国名。又作地名,四川的夔州,夔门等。光怪陆离,斑斑可陈,此神话必有原型可考。
那么,夔究竟为何物?主要有三种传说。
夔牛。
夔一足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经》的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帝王世纪》卷一记载了轩辕氏的一桩伟业:“黄帝于东海流坡山上得奇兽,状如牛,其音如雷,名曰夔。黄帝杀之,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里。”《帝王世纪》者西晋皇甫谧所撰,其书采录经传图讳诸子杂家,为《史记》及两汉书不载,历代史家引述者甚众。
《山海经·中次九经》载:“岷山,其兽多夔牛。”郭璞注:“今蜀山中有大牛,重数千斤,名曰夔牛。”并有诗赞曰:“西南巨牛,出自江岷,体若垂云,肉盈千斤。虽有逸力,难以挥轮。”
《山海经》是古代地理著作。18篇,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其后,夔的神话由此滥觞。
长江三峡地区流传若干关于禹开凿三峡的神话传说。主要有巫山神女授禹治水符书助禹降服孽龙开峡,孽龙错开峡被禹擒问斩,神牛帮助禹凿开黄牛峡,等等。
古歌谣有:“朝见黄牛,暮见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黄牛指西陵峡中最凶险的黄牛峡。传说禹开三峡至西陵峡受阻,土星化作一条力大无比的黄牛,一对锐角触开一条十数丈宽的峡道,使江水奔腾东泄。后人为此便叫此峡为黄牛峡,并修黄牛庙祭奠禹和黄牛。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入蜀途经黄牛庙,在殿前塑立一石碑,碑文有言:“古传所载黄牛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
牛在三峡人的农耕生活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夔牛成为三峡人的图腾崇拜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夔猿、夔龙。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收有“夔、夒”二字。夔、夒,字形相近,义亦颇相似。《说文解字》释其本义:“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夂。象有角、手,人面之形。”“夒,贪兽也,一曰母猴,似人。从页,巳、止、夂其手足。”两物状貌殊异。然山海经袁珂校注本引《国语·鲁语》韦昭注“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繰”,又郝懿行引《国语·鲁语》文:“山繰下尚漏引‘人面猴身能言’数字”。观韦郝之说,则夔既人面猴身,与夒极相似。
有人据此认为: 既有“人面猴身”,壮大如牛的“山繰”之形,则疑夔之为兽,非大猩猩等巨型类人猿莫属。
猿可是三峡的老主人,早与三峡人休戚与共。三峡古歌谣云: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三峡猿是历朝历代墨客骚人歌咏的重要对象。其作为三峡人崇拜的图腾偶像也无可厚非。
关于夔龙的传说出现得晚一点。《文选·东京赋》注云:“夔,木石怪,如龙有角,甲光如日月,见则其邑大旱。”
《太平广记》可能嫌夔牛开三峡不上档次,改为夔龙助开三峡。
“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土伯拥川,天老肃兵,功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授命夔龙,桐柏等山君长嵇首请命……”
有人论证:殷墟出土之鼓,有用鳄鱼皮所蒙,或曰即夔鼓。由此揣测先民的巫术思维模式,推断夔是鳄鱼。此说与《山海经·大荒东经》“出入水则风雨”一节吻合,且鳄鱼尾可作“一足”解。
再据摩尔根理论推论:“每个部落必须至少包括两个氏族才能独立存在”,以后增殖分裂的众多氏族皆出自这两个原初氏族。“塞纳卡部落有一种传说,‘熊’和‘鹿’两个氏族是最初的氏族,其他氏族都是从这两个氏族派生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由此便可解释“夔”传说中形貌大相径庭之谜了。大致推想:崇拜鳄鱼(夔)与崇拜大猩猩(夒)的两个氏族通婚,组成部落,而作为氏族代表的两种原初图腾形象在部落繁衍发展为部落集团之后逐渐趋同、混淆了。这种趋同在神话中则表现为本来“如龙”的水怪竟然也具有“人面猴身能言”的山鬼特征。夔与夒,这二而一,一而二的图腾究属何部落?答曰:东夷商部落也。王静安先生《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云夒、羞、柔三字古音同部,互相通借,罗氏拓本有“葵巳贞于高祖夒”,卜辞中惟王亥称“高祖王亥”或“高祖亥”,大乙称“高祖乙”,今夒称“高祖夒”,“则夒必为殷先祖之最显赫者。以声类求之,盖即帝喾也。”帝喾或作告,或作诰,或作俈,与夒字声相近。因形讹为夋,即《山海经》中群神之源之首,凡十二见的帝俊。《帝王世纪》曰“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夋。”郭璞注《山海经》云:“俊宜为喾,余皆以为帝舜之假借”,“俊亦舜字,假借音也”,此说历代学者确认,已成定论。《国语·鲁语》云:“商人禘舜而祖契”,舜是商人最高祖神。
由夔、夒,而至喾,夋,俊,舜,先图腾,再古帝,后妻尧二女的圣王,字形音义虽有变化,本源仍是东夷商部落的祖神。
夔龙纹。
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如图)
夔龙纹极似鳄鱼,证明了前面的推断。如前所引,黄帝获夔的记载较多,故以夔龙纹象征战利品作为青铜彝器的装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且“殷墟出土之鼓,有用鳄鱼皮所蒙,或曰即夔鼓”,也证明夔龙的传说应该是流行于黄河流域。
以上便是我对夔的源流探说的一点体会。其间引用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一并致谢!笔者作为夔州人,只是为了不至于数典忘祖;并非要掠人之美以充自己的学术成果。
&nb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