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杜甫“熟精《文选》理”解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17:40
载入中…
 
从接受对象来看,“熟精《文选》理”所“熟精”的对象是特定的《文选》。因此,“《文选》理”首先应该是指《文选》所固有之“理”,即《文选》一书通过具体的选文定篇在整体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性。

这需要我们从诸如《文选》的编撰旨意和编撰效果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加以阐发。关于《文选》的编撰旨意,萧统在《文选序》中作了较为清楚的阐发和说明。大致说来,《序》文的主要意思有四层:第一,文学发展观。所谓:“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12]1它阐明的是文学由简趋繁、“随时变改”的文学发展观。这一观点决定了编选者编撰过程中“详近略古”的原则。第二,文体论。《序》文对多种文体的特点及其发展流变作了评述,如谓赋为“古诗之体”,诗“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又颂“所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箴“兴于补阙”,戒“出于弼匡”,论“析理精微”,铭“序事清润”,等等。[12]1这些文体论既吸收了魏晋齐梁以来文体理论的主要成就,同时编撰者又将这些理论付诸具体的编撰活动之中,从而较科学地解决了对众多作品的分类和编次问题。它决定了编撰者的文体分类。第三,选文标准及范围。《序》文称,经、子、史等异乎“篇翰”(“篇章”),故所不取;史中之赞论、序述及凡符合“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篇什,“杂而集之”,“沉思”、“翰藻”是编者对文学性质的认识,也因此成为《文选》的重要选文标准。[i]再从选文的时间范围看,所谓“远自周室,迄于圣代”,“时更七代,数逾千祀”,结合《文选》正文,我们知道,编者共选录周、秦、汉、魏、晋、宋、齐、梁等八代130位作家共700多篇作品。当然,由于受到“翰藻”标准及“随时变改”文学观的影响,[12]1-2故在实际编撰中,其选录作品以六朝居多,集中反映了六朝崇尚丽辞的审美旨趣。第四,编撰体例,即所谓“次文之体,各以彚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这一点更集中地体现在随后的目录中,如赋分京都、郊祀、耕藉、畋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情等15类;诗分补亡、述德、劝励、献诗、公宴、祖饯、咏史、百一、游仙、招隐、反招隐、游览、咏怀、临终、哀伤、赠答、行旅、军戎、郊庙、乐府、挽歌、杂歌、杂诗、杂拟等24类;文分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34类。

《文选序》所阐发的这些编撰旨意,成为不少研究者解读杜甫“《文选》理”的一把钥匙。上文述及《师友诗传录》所载历友,及翁方纲和屈守元的观点,其立论依据之一即是《文选序》。历友在例举《序》文中“义以汇举,事以群分”、“略其芜秽,撷其精英”、“事出沈思,义归翰藻”等关键语后,谓“观其自序,思过半矣。少陵所云熟精其理者,亦约略言之。”翁方纲认为“言有物”和“言有序”是“理”的“本”和“经”,杜甫对《文选》的熟精表现为“沈思”(翁以“真实”当之)和“藻绘”即理与文二者的结合。与翁氏观点略有不同,今人屈守元先生从分析“出于”和“归乎”两个介词的作用出发,认为《文选》选文坚持以“翰藻”第一、“沈思”第二的标准,故“《文选》理”指文学作品必须美丽,即讲求“藻翰”;还指“踵事增华,变本加厉”的文学发展观。应该说,这些观点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仅据《文选序》来解读《文选》所固有之“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序》文所阐发的毕竟是编者的文学理想和主观编撰意图,这些理想和意图能否实现,取决于成书之后的客观效果。因此,对《文选》固有之“理”的把握除了要结合编者的编撰意图,更要考察它的实际编撰效果。而这种效果主要体现在《文选》的影响和后人对它的批评上。就影响言,《文选》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自然是极其深远的。它不但作为重要的文学资源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才士,其编撰经验也为后世诗文总集的编撰提供重要的借鉴。更重要的是,在它成书后不足百年的隋唐之际,就形成了专门的“文选学”;在杜甫时代,“选学”正方兴未艾。此后源远流长,直到今天。就后人对《文选》的批评言,尽管《文选》曾遭到不少研究者的批评和指摘,[ii]但总体上看,居主导的是公允和褒赞的声音。这其中,清人孙梅的评价最为中肯。他曾将《文选》编撰的优点归纳为五个方面,说“揆厥所长,大体有五”:“曰通识。……《选》之为书,上始姬宗,下迄梁代,千馀年间,艺文备矣。质文升降之故,风雅正变之由,云间日下,接迹于简编;汉妾楚臣,连衡于辞翰。”“曰博综。自昔文家,尤多派别。《文志》表江左之盛,《典论》诠邺下至贤。《选》之所收,或人登一二首,或集载数十篇。诗笔不必兼长,淄渑不必尽合。《咏怀》、《拟古》,以富有争奇;玄虚、简棲,以单行示贵。”“曰辨体。……分区别类,既备之于篇;溯委穷源,复辨之于序。”“曰伐材。文字英华,散在四部。窥豹则已陋,祭獭则无工。惟沈博绝丽之文,多左右采获之助。……是犹陆海探珍,邓林撷秀也。”“曰镕范。文笔之富,浩如渊海;断制之精,运于炉锤。使汉京以往,弥抑而受裁;正始以还,激昂而兢响。虽《禊序》不收,少卿伪作,各有指归,非为谬妄。谓小儿强解事,此论未公;变学究为秀才,其功实倍。……杜陵有言,熟精斯理。”[13]10-11孙氏所概括的《文选》通识、博综、辨体、伐材、镕范等五大优点,既是基于《文选序》,同时又能结合《文选》的实际效果,是对《文选》固有特性的最佳把握。

虽然杜甫本人并未就《文选》一书作出理论上的评价,但“熟精《文选》理”本身,却暗含了他对《文选》的一种褒赞和评价;尽管杜甫也未曾就何谓“《文选》理”作出说明,但对“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来说,要“熟精”《文选》,从整体上把握接受对象的特性似也是常理之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杜甫所谓“《文选》理”是指《文选》所固有的某些特性和优点。它由《文选》客观呈现,不为接受主体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i] 最早提出“沉思”“翰藻”为《文选》选录标准的是清代阮元,其《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谓:“昭明所选,名之曰‘文’。盖必文而后选也。经也,子也,史也,不可专名之为文也。故昭明《文选序》后三段特明其不选之故。必‘沉思’‘翰藻’,始名为‘文’,始以入选也。”(《揅经室三集》卷二)此后,对此问题的探讨日趋深入,先后有朱自清先生《<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说》,沈玉成《文选的选录标准》,殷孟伦《如何理解<文选>的选编标准》,王运熙《<文选>选录作品的范围和标准》,曹道衡、傅刚《萧统评传》等作品问世。参阅今人王立群先生《<文选序>研究》,《现代<文选>学史》第五章,第139-17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ii] 如苏轼《志林》“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姚鼐《古文辞类纂》序“辞赋类”谓其“分体碎杂”,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下谓其“淆乱芜秽,不可殚诘”等。对这些批评,钱钟书先生曾对此作过精彩辨析,参见《管锥编》第四册“一四五“、“二〇一”、“二二一”等则,中华书局1979年版; 及拙作《钱钟书与<文选>学》,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3期。

上一页  [1] [2]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074.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杜甫与白帝城
刘孟伉论杜甫无海棠诗的缘由
也谈杜甫诗中的赤甲山、白盐
也谈杜甫诗中的赤甲山、白盐
期待――杜甫晚年寓居夔州的
杜甫对“和谐社会”的理想期
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篇篇寓意 含蓄无限  --析杜甫
前有古人  来者当可追  --读
杜甫在夔州丧妻再娶论据不足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