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杜甫“熟精《文选》理”解(续)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17:41
载入中…
 

杜甫“熟精《文选》理”解(续)

 

林英德

 

 

在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接受对象固然重要,但读者却并非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为什么在面对相同的接受对象,不同的接受者乃至相同的接受者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接受效果。现代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的地位。他们甚至提出的“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的接受史”的著名论断,彰显了文学接受者及其文学接受活动对文学史构建的重要意义。

因此,当我们站在《文选》接受者角度来考察杜甫的“熟精《文选》理”,则“熟精”的主体即作为接受者的杜甫,就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重点,而“《文选》理”便是进入特定接受者杜甫视野的“理”。这个“理”固然为《文选》本身所具有,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者杜甫的理解。这里主要涉及两个问题:“熟精”的前提和“熟精”的表现。就前者言,一方面,“熟精”的前提自然离不开接受对象。如上所述,《文选》具有诸多优点,它“召唤”着杜甫的接受。另一方面,作为接受者,杜甫具有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他的创作个性和审美趣味等,从根本上决定了他对《文选》的接受态度。关于这点,宋人张戒和清人贺贻孙的两段话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

杜子美云:课儿续《文选》。又云:熟精《文选》理。……近时士大夫以苏子瞻讥《文选》去取之谬,遂不复留意。殊不知《文选》虽昭明所集,非昭明所作,秦汉魏晋奇丽之文尽在,所失虽多,所得不少。作诗赋四六,此其大法,安可以昭明去取一失而忽之?子瞻文章从《战国策》陆宣公奏议中来,长于议论而欠宏丽,故虽扬雄亦薄之,云“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雄之说浅易则有矣,其文词安可以为艰深而非之也。韩退之文章岂减子瞻,而独推扬雄云:“雄死后作者不复生。”雄文章岂可非哉?《文选》中求议论则无,求奇丽之文则多矣。子美不独教子,其作诗乃《文选》中来,大抵宏丽语也。[2]456

贺贻孙《诗筏》:

杜子美诗云“熟精《文选》理”,而子瞻独不喜《文选》。盖子瞻文人也,其源出于《国策》、《孟》,而助以晁、嘉诸公之波澜,所浸灌于古者深矣。《文选》之文,自秦汉诸篇外,其余皆不脱六朝浮靡,其为子瞻唾弃,无足怪者。若子美则诗人也,诗以骚为祖,以赋为祢,以汉、魏诸古诗,苏、李、十九首,陶、谢、庾、鲍诸人为嫡裔。子美诗中沉郁顿挫,皆出于屈、宋,而助于汉、魏、六朝诗赋之波澜。《文选》诸体悉备,纵选未尽善,而大略具矣。子美少年时,烂熟此书,而以清矫之才,雄迈之气鞭策之,渐老渐熟,范我驰驱,遂而独成一体。虽未尝袭《文选》语句,然其出脱变化,无非《文选》者。生平苦心在此一书,不忍弃其所自,故言之有味尔。今人以子美誉《文选》而亦誉之,以子瞻毁《文选》而亦毁之,毁誉皆在子美、子瞻,与己何与?又与《文选》何与哉?[15]173-174

在《文选》接受史上,与杜甫推崇《文选》决然相反,苏东坡曾对萧统及其《文选》大发其难:“舟中读《文选》,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文选序》斯可见矣”;又说:“陶渊明作《闲情赋》,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者,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称何异。而统大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也” [14]2092-2093由于杜甫与苏轼在文学史的特殊地位,他们对《文选》的看似争锋相对的接受态度对时人和后人产生了不小影响。这一现象曾引起不少学者的反思。张戒和贺贻孙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两位。今天看来,他们的分析已颇具接受美学的意味。张戒认为,杜甫之所以宗《文选》,一者在于“《文选》虽昭明所集,非昭明所作,秦汉魏晋奇丽之文尽在,所失虽多,所得不少。作诗赋四六,此其大法”。这很明显是就《文选》而言。一者在于“《文选》中……求奇丽之文则多矣。”“其作诗乃《文选》中来,大抵宏丽语也。”这其实是从杜甫“尚丽”的审美旨趣推导而出。杜甫在诗中曾明确表达他对“绮丽”、“清丽”艺术美的崇尚,《戏为六绝句》其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偶题》:“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比较而言,贺贻孙虽也承认“《文选》诸体悉备,纵选未尽善,而大略具矣。”但他的分析似乎更加强调了接受者的主体性作用。在他看来,“盖子瞻文人”,故“其(《文选》)为子瞻唾弃,无足怪者”;“若子美则诗人也”,“虽未尝袭《文选》语句,然其出脱变化,无非《文选》者。”也就是说,苏轼和杜甫不同的创作个性和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们对《文选》的毁誉和弃取。尤为可贵的是,贺氏还提醒时人:作为接受客体,《文选》不会因为苏轼、杜甫的毁誉而发生价值上的变化;作为接受者,应该保持自己对《文选》接受的主动性,不能因为前人的毁誉而影响到对《文选》的正确评判。

当然,《文选》合乎作为“诗人”的杜甫尚“丽”的审美期待,只是他《文选》接受的前提,为他进一步“熟精”《文选》理提供了可能。在《文选》接受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杜甫对《文选》的诵读、品鉴以及在创作中对它的借鉴,是他“熟精”《文选》理的集中表现,也是他整个《文选》接受活动的关键和核心。要理解这点,既要考虑到杜甫的诗法理论主张,更应结合杜甫具体创作中对《文选》的取法情况。

杜甫作诗非常重视诗法,他在诗中曾反复致意,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赋诗新句稳,不觉自长吟(《长吟》);“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自成一家则,未阙只字警”(《八哀诗·张九龄》);“觅句知新律”(《又示宗武》);“遣词必中律”(《桥陵诗三十韵》);“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敬赠郑谏议十韵》)等等。这些理论主张既是杜甫创作的实践总结,也是他创作的指导思想。表现在《文选》的接受上,就是杜甫非常娴熟地取材取法《文选》,从使字、用句到意象、体貌等,无不吸取《文选》的艺术经验而加以利用。这些正是杜甫“熟精《文选》理”的主要表现。[①]为了更具体切实的说明这一点,我们试以《渼陂西南台》为例稍加分析。《渼陂西南台》云:

高台面苍陂,六月风日冷。蒹葭离披去,天水相与永。怀新目似击,接要心已领。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错磨终南翠,颠倒白阁影。崷崪增光辉,乘陵惜俄顷。劳生愧严郑,外物慕张邴。世复轻骅骝,吾甘杂蛙黾。知归俗可忽,取适事莫并。身退岂待官,老来苦便静。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迥。从此具扁舟,弥年逐清景。

这是一首典型的“选体”诗,其取法《文选》的痕迹甚为明显。首先,大量用语本诸《文选》。清何焯谓:“‘怀新目似击’,谢家句法。”[16]998仇兆鳌谓:“‘便静’二字,本谢诗,而反用之。”[17]184杨伦谓:“此诗句法多本谢公,所谓‘熟精《文选》理’者。”[5]78朱鹤龄认为,“此诗俱本谢康乐”:“‘怀新目似击’即谢诗‘怀新道转回’也。‘乘陵惜俄顷’即谢诗‘恒克俄顷用’也。‘外物慕张邴’,即谢诗‘外物徒龙蠖’,又诗‘偶与张邴合,久欲归东山’也。‘知归俗可忽’即谢诗‘适己物可忽’也。‘敢适事莫并’,即谢《山居赋》‘随时取适’,又诗‘万事难并欢’也。‘身退岂待官’,即谢诗‘辞满岂多秩,谢病不待年’也。‘老来苦便静’,即谢诗‘拙疾相依薄,还得静者便’也。公云‘熟精《文选》理’,岂真诬耳。”[17]185在李详看来,此诗用句几乎全本《文选》,《杜诗证选》:“怀新目似击。详曰: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怀新道转回’。仿像识鲛人。详曰:木华《海赋》:‘故可仿像其色’。崷崒增光辉,乘陵惜俄顷。详曰:班固《西都赋》:‘岩峻崷崒’。宋玉《风赋》:‘乘陵高城’。谢灵运《入华子冈诗》:‘恒充俄顷用’。劳生愧严邴。详曰:嵇康《幽愤诗》:‘仰慕严郑,乐道闲居。’外物慕张邴。详曰:谢灵运《还旧园作》:‘偶与张邴合,久欲归东山。’知归俗可忽,取适事莫并。详曰:任昉《王文宪集序》:‘盈量知归’。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适己物可忽。’身退岂待官,老来苦便静。详曰:谢灵运《还旧园作》:‘辞满岂多秩,谢病不待年。’又《过始宁墅诗》:‘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18]89-90其次,从结构上看,《渼陂西南台》分为两大部分,诗的开篇至“乘陵惜俄顷”为前半部分,此“叙登台望陂之景”;从“劳生愧严郑”至诗的结尾为后半部分,“此有栖身物外之思”。这种结构安排收敛自然,既免于松弛,又不至紧骤,此即浦起龙所谓“前半景,后半情,敛驰骤为整饬”,据此,浦氏称其“似‘选体’诗”。[19]11这种整饬的结构本于《文选》谢灵运诗,其《入华子冈诗》、《还旧园作》、《游赤石进帆海诗》、《还旧园作》、《过始宁墅诗》、《登江中孤屿诗》等等,几乎无一例外地使用“前半景、后半情”的结构安排。最后,杜甫本诗主要抒发“栖身物外之思”,这种情思意蕴也与《文选》谢灵运极其相似。除诗中用“张邴”、“知归“、“取适”、“忽俗”等事典和语典外,杜甫本诗结语直抒胸臆:“从此具扁舟,弥年逐清景”。这种追求寄情山水,超脱尘俗的心态,在大谢诗中曾反复致意:“且申独往意,乘月弄潺湲”(《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悟”(《之郡初发都》);“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游赤石进帆海》),“托身青山上,栖岩挹飞泉”(《还旧园作》)等。可见,《渼陂西南台》从句法到结构,再到情感内蕴,均本于《文选》大谢诗,是杜甫“熟精《文选》理”的表现和结果。

其实,吸引人们注意的正是杜甫创作中对《文选》的这种取材取法,古往今来的大都数研究者如高似孙、赵次公、杨慎、杨伦、朱鹤龄、仇兆鳌、屈守元、钱志熙等,就是从杜诗创作技法层面来理解和谈论杜甫的“熟精《文选》理”,他们或结合杜甫的创作实践,或结合其诗法理论,认为这一“理”就是指“诗法”、“法度”,具体又包括字法、句法、章法乃至题材、主旨等等。应该承认,研究者的这些观点均算中肯,“理”和“法”之间确有极大的相通性。

 

 

最后,从杜甫“熟精《文选》理”提出的具体语境来看,它是宗武生日时的面命之语。对此,我们需要从两方面加以解读:一方面,为绍述家学而督责儿子熟精《选》理。仇兆鳌就“熟精《文选》理”等四句这样解释道:“此以家学勖宗武,公祖审言善诗,世情因而传述,故当精《文选》以绍家学,何必为彩衣娱亲乎?此乃面命之语,非遥寄宗武也。”[17]1478浦起龙亦曰:“中四句,字字家常语,质而有味。由祖而来,诗学绍述,此事直是家业。人言传说有子,特是世上俗情耳,须得学问渊源,本于汉魏,熟精《选》理,乃称克家。岂必戏彩娱亲,方为孝子?面命之语,如闻其声。”[19]759其意思大致相同,即杜甫以熟精《选》理勖勉宗武,为的是绍述诗学家业。大历三年,杜甫作《又示宗武》诗:“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浦起龙解释道:“宗武质美可教,故示之以此。觅句,摊书,鼓舞引进语。试吟,莫羡,一勉之,一戒之。从饮,共长,又复儆惕之。应须二句,上下转侧处。饱经术,告以务学之本,后所云云也。爱文章,引以可造之机。前所云云也,孔门弟子,经术之准,故举以为法。然则公非无本之学也。”[19]784实是重申此意。杜甫祖父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又雅善五言,于“四友”中最富诗才。明代胡应麟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20]65这是事实。对于祖上的这份荣光,杜甫常引以为豪,所谓“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赠蜀僧闾丘师兄》);“例及吾家诗,旷怀扫氛翳”(《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因此,他把诗学看成是家业的一部分,并以此勖勉儿子,期望儿子能继承家业,不坠家声。所谓“吾人诗家流,博采世上名”(《同元使君舂陵行》);“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遣兴》),等等诗句,均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的这种心迹。因此,除《诗》《骚》外,《文选》作为当时最流传的文学总集,杜甫以此训导儿子,自然再合适不过了。

另一方面,杜甫提出“熟精《文选》理”又受到时代风尚的影响。杜甫生活的时代,受科举进士试“以诗赋取士”及“文选学”的影响,《文选》广为推崇,被唐人奉为“鸿宝”。杜甫自不例外,故王士祯谓:“唐人尚《文选》学,李善注《文选》最善,其学本于曹宪,此其昉也。杜诗云云,亦是尔时风气。”(《师友诗传录》)[6]128-129在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氛围中,杜甫的“熟精《文选》理”和“续儿诵《文选》”,便多少带有功利的目的,此即清人李重华所谓“由唐以诗赋取士,得力《文选》,便典雅宏丽,犹今之习八股业,先须熟五经耳。……持以教儿子,自是应举捷径也。”(《贞一斋诗说》)[6]936今人傅璇琮先生亦主此说:“杜甫诗所谓‘熟精《文选》理’,不光是对作诗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科举考试说的。又如《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纪》会昌四年十二月记武宗与李德裕对语,李德裕说:‘臣无名第,不合言进士之非。然臣祖天宝末以仕进无他歧,勉强随计,一举登第。自后不于私家置《文选》,盖恶其祖尚浮华,不根艺实……’。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文选》与进士试的关系。”[21]433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075.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杜甫与白帝城
刘孟伉论杜甫无海棠诗的缘由
也谈杜甫诗中的赤甲山、白盐
也谈杜甫诗中的赤甲山、白盐
期待――杜甫晚年寓居夔州的
杜甫对“和谐社会”的理想期
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篇篇寓意 含蓄无限  --析杜甫
前有古人  来者当可追  --读
杜甫在夔州丧妻再娶论据不足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