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也谈杜甫诗中的赤甲山、白盐山(下)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20:11
载入中…
 
关于赤甲城、白帝城、赤甲山、白盐山的记载,有些地方说得不大清楚,有的甚至互相矛盾,有的是带着迷信色彩的传说,作为论据使用必须审慎,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有关资料判断是否属实。我们就以简先生举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吧。

《水经注》说:“江水又东,径赤甲城西,是公孙述所造。因山据势,周回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一千丈。南连基白帝。”这样看来,赤甲城是同白帝城连在一起的,但《水经注》又说:“汉献帝初平元年,分为三郡,以鱼复为故陵郡,赵胤诉刘璋改为马东郡,治白帝山。城周回二百八十步,北缘马岭,接赤甲山。”这又说明赤甲城没有同白帝城连在一起。《荆州图副》说:鱼复县西北赤甲城,东南连白帝城,西临大江。这又是说,公孙述造的赤甲城确实是同白帝城连在一起的。李贤给《后汉书▪公孙述传》作注时说:“鱼复县,属巴郡,故城在今夔州人复县北赤甲城是。” 《旧唐书▪地理志》说:奉节,汉鱼复县,属巴郡,今县北三里赤甲城是也。这似乎是说,赤甲城就是以前的鱼复县城,而且白帝城同赤甲城之间隔了三里。《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遗文》又说:赤甲,在城北三里。似乎在白帝城北面三里之外的地方不是赤甲城而是赤甲山。《水经注》说:“江水又东,径鱼复县故城南。故鱼国也,……公孙述名之为白帝。”从这段记载看,鱼复县城不是改名为赤甲城而是改名为白帝城。

总之。《水经注》等古地理书对赤甲城、鱼复城、白帝城的记叙也有些矛盾的地方,难以从中理出头绪。我以前也想把这些些问题彻底研究清楚,但结果弄得头昏脑胀也只是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说不定简锦松先生在有的问题上也有同样的感觉。我们先看简先生在该书161页谈“古赤甲城在县北三里”的一段话:

不谈《水经注》,从现有古遗址来说,假如这个被称为皇殿台的海拔高程暂定为360——370米,山下登山口的海拔约150余米,山坡仰角平均25º,从这三个条件计算,即使不去管山路迂转,从山口登上皇殿台遗址,已经有540米的距离,超过唐代一里的531米。如果再考虑到真正的山高应不止三百余米,再加上山路的迂曲,便与唐代多种地理书所记载的“古赤甲城在县北三里”相近了。

简先生的计算是正确的,但结论却是错的。根据简先生的说法,从山下登山口到登上皇殿台遗址是540米的距离。考虑到山路有一定的弯曲,再加15%,就是621米。“再考虑到真正的山高就不止三百余米”,那就又增加150米的距离吧,从山下登山口到登上皇殿台的距离也只有771米,还不到唐代3里(1593)的一半。这怎么能说“与唐代多种地理书所记载的‘古赤甲城在县北三里’相近呢?”而且根据我的印象,似乎“今县北三里赤甲城是也”的“三里”是指白帝城与赤甲城之间的距离。南面的起点从登山口算起是正确的,但北面的终点是不是计算到皇殿台止就值得考虑。如果赤甲城确实是公孙述所造,如果赤甲城就是后来说的子阳城,那北面就只能计算到紫(子)阳城南边的城墙为止。那样一来,不要说3里,恐怕1里的距离也没有,更何况《水经注》又说了赤甲城南连基白帝呢?

问题是明摆着的。要承认白帝城与赤甲城之间的距离有三里,就得否定赤甲城在白帝城北面折那座山上。要承认赤甲城确实是公孙述所造,确实在白帝城北面的山上,那就必须否定两城相距三里的说法。二者必居其一。

东晋常据在《华阳国志》卷一叙述巴东郡鱼复县的情况时说:“鱼复县,郡治,公孙述更名白帝,章武二年改曰永安,咸熙初复。” 这样看来,鱼复县就是后来的白帝城。同时,从三峡库区的情况看,汉代沿长江两岸的县城一般都在江边。

特别是《后汉书▪公孙述传》的下列记载对于判断赤甲城、白帝城的情况以及公孙述是否在白帝城东边分兵屯田都是很有作用的:

(功曹)李熊复说述曰:“今山东饥馑,人庶相食,兵所屠灭,城邑丘墟。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北据汉中,杜褒斜之险。东守巴郡,拒扌干 关之口。地方数千里,战士不下百万。见利则出兵而掠地,无利则坚守而力农。东下汉水,以窥秦地。南顺江流,以震荆扬。所谓用来因地,成功之资。今君王之声,闻於天下。而名号未定,志士狐疑,宜即大位,使远人有所依归。……建武元年四月,遂自立为天子,号成家,色尚白,建元曰龙兴元年。以李熊为大司徒,以其弟光为大司马,恢为大司空。改益州为司录校尉,蜀郡为成都尹。越嶲任贵,亦杀王莽大尹而据郡降。述遂使将军候丹开白水关,北守南郑。将军任满从阆中下江州,东据 关,於是尽有益州之地……六年,述遣(翼江王田)戎与将军任满出江关下临沮、夷陵,召其故众,因欲取荆州,诸境竟不能克。……述然(荆)邯言,欲悉发北军屯士及山东客兵,使延岑、田戎分出两道与汉中诸将合兵并势。……又遣田戎及大司徒任满、南郡太守程泛将兵下江关,破虏将军冯骏等拔巫及夷陵夷道,因据荆门。”

“扌干关”就是白帝城。白帝城是公孙述割据政权东边的军事重镇,由将军任满率领重兵把守,地位同北边的南郑一样重要。

军队多,就要较多的住房。虽然公孙述割据政权派往白帝城的军队不会都住在城里面,有些要驻守战略要地,有些要根据“无利则坚守而力农”的方针在附近屯田,但城内也必须住一定数量的军队。军队多了,就要供应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相应地就会增加一些城市人口。而《水经注》记载的鱼复城和赤甲城的总面积还不到一平方公里,规模同相邻的云安故城差不多,与它的特殊地位很不相称。

而且从军事上看,作为军事重镇的城,应当是北面到达子阳山顶、南面包括白帝山,依山傍水。因此,我觉得《水经注》在前面说的赤岬城“南连基白帝”和《荆州图副》说的赤岬城“东南连白帝城”是正确的,与此相反的说法是错误的。

因此,我觉得赤甲城、鱼复城、白帝城的演变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白帝山北面的山上原来有一座小城叫赤岬城,因曾驻赤甲军而得名。后来公孙述将这座小城扩大,同南面的鱼复故城连在一起,成为一座城,统称赤甲城。公孙述据险称帝后又改名白帝城。另一种可能是:公孙述在鱼复县城北建筑一座城。这座城北达子阳山顶,南连鱼复城。因为这座城靠近东边著名的赤甲山,于是命名为赤甲城。同样,公孙述据险称帝后将赤甲城、鱼复城合在一起改名白帝城,但当地人叫习惯了,仍然分别叫作赤甲城,所以李贤给《后汉书▪公孙述传》作注时误认为鱼复县“故城在今夔州人复县北赤甲城是”。《旧唐书▪地理志》也承袭其误。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还需要找到可靠的材料来证实。

《水经注》说:“山,甚高大,不生树木,其石悉赤。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谓之赤岬山。”比《水经注》成书早100多年的《华阳国志》没有记载赤甲山不生树木的事,比《水经注》成书晚200多年流寓夔府的杜甫说赤甲、白盐二山“枫林橘树丹青合”,现在当地人称为子阳山的山上也长着不少树木(参看魏靖宇先生主编的《白帝城》画册第46页江述林摄的子阳城遗址)。这样看来,赤甲山上“不生树木”的记载,其可靠性微乎其微。至于“其石悉赤”,东瀼水东岸的赤甲山临江峰尖下面的岩石确实呈暗红色。山东大学杜甫全集校注组所著《访古学诗万里行》说:“赤甲在江北,山顶状如桃子,当地俗称桃子山,呈现暗红色。”尽管简先生认为这一说法“显然与杜甫的认知有违”,我却认为是符合实际的。

《水经注》说:“江水又东,径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厥势殆交。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可千余丈,俯临神渊。土人见其高白,故因名之。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秽渊中,寻即降雨。”“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可千余丈,府临神渊,”似乎神渊就在赤甲山临江峰尖下面。但从当地的地形看,那里不可能有什么神渊,更不可能“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秽渊中”。在高而且陡风又大的地方把崖上的灰烬推到崖下的神渊中谈何容易!如果所谓的神渊在赤甲山东南角,那里地势比较低,它北面最高的山峰就是距离长江江岸5公里的摩天岭。摩天岭海拔1789米,是瞿塘峡东端北面最高的山。如果是那座山,那就与赤甲山无关,不能据此认定北岸的赤甲山在南宋以前叫白盐山。同时,各家对当地神渊的记叙情况又不一样。早于《水经注》成书的《华阳国志》卷一说的是泽水神:“鱼复县……又有泽水神,天旱鸣鼓於傍即雨也。”没有说明在何处。晚于《水经注》成书的南宋范成大的《吴船录》说:“入峡百余丈,南壁有泉,相传行人欲饮水,则叫呼曰‘人渴也’。泉出岩罅,尽一杯而止。舟行速,且难稍泊,不暇考也。”又明确地说泉在南边的山上。我以为引用不大可靠的材料来证明一座名山的指谓曾发生变化,似乎有点欠妥。更为重要的,是《水经注》说白盐山的得名是“土人见其高白,故因名之”。只要我们到当地一看,就会发现赤甲山临江峰尖下的岩石呈暗红色,南岸白盐山西侧和上段的岩石呈白色。

以上我虽然对杜诗中赤甲、白盐二山指谓的新说持否定态度,但对简先生勇于探讨,多方面分析,深入钻研的精神,是十分敬佩的,他对许多具体问题的论述时有创见,读后受益不浅。

          

      作者:三峡学院教授

 

上一页  [1] [2]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73.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杜甫与白帝城
刘孟伉论杜甫无海棠诗的缘由
也谈杜甫诗中的赤甲山、白盐
期待――杜甫晚年寓居夔州的
杜甫对“和谐社会”的理想期
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篇篇寓意 含蓄无限  --析杜甫
前有古人  来者当可追  --读
杜甫在夔州丧妻再娶论据不足
杜甫在夔州丧妻再娶论据不足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