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杜甫《登高》的音律特色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17:44
载入中…
 

杜甫《登高》的音律特色

周祚政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登高》是杜甫诗中一首千古传诵的七律名篇,是一首“拔山扛鼎”似的悲歌。从前人对《登高》的评论和它在读者中流传之广来看,这首诗毫无疑问可以称得上是“杰作”。明代胡应麟更把这首诗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微·内编》)。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末,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第二年重阳节,杜甫抱病登高,有感而作此诗。时年五十六岁。全诗写登高所览夔州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抒发了诗人潦倒一生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份,凄苦而不消沉。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在艺术上颇见功力,它的艺术成就是非常高的。

关于《登高》的艺术成就,胡应麟在《诗微·内编》中有如下一段议论:“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爽,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真旷代之作也。”这就是说,律诗本来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而《登高》却是“八句皆对”或“通首皆对”的格式。在律诗中,通首皆对是极为罕见的,在现存杜甫151首七律和630首五律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杜甫的七律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对仗句,但首联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不是对仗句。而《登高》是从头至尾由对仗句构成的一座美轮美奂的不朽的艺术殿堂。

诗的前两联写景,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情,抒登高感触之情。

----------------------------------------------

作者简介:奉节县红土乡小学高级教师。

首联一开篇就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丽图景。夔州地处长江之滨;距瞿塘峡口不过数公里之遥,诗人此时寓居夔州瀼西(原奉节老县城大菜园一带),重九登高的去处,自然

 

是长江之滨,瞿塘峡口的白帝山,所以杜甫感“风”之“急”;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登高仰视,迢迢无极,愈觉“天”之“高”;森林茂密,寒气相袭,猿声长啸,“听猿直下三声泪”,所以说“哀”。“风急”、“天高”皆就秋高风劲的特色来写,它隐示着诗人登临高台之所见所闻所感。感“风”之“急”,见“天”之“高”,闻猿之“啸哀”,这些景物揭示了夔州当时之荒凉,它与诗人当时心情之凄凉相应,心情正就眼中景作表达,眼中景正与心中情相会,景物的色彩暗淡与心情凄凉正相吻合,这正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句尾一“哀”字,不但声调上入了韵,而且从意义上贯串了全篇。对句的写法与出句相同。深秋时节,长江水位下降,江边沙洲小渚凸现,孤零冷落,似觉“清”凄;风吹日晒,沙呈浅“白”;“风急”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用字遣词都极为贴切。诗人把“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等种种具有夔州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通过艺术组合,构成了一幅夔州秋景图,同时也构成了一种诗人悲秋伤感的气氛,加强了诗人对于秋天的感受。这二句分别用两个三句式写出,使诗句言简意丰,让读者有凝重顿挫之感。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联除上下句对仗外,还分别用了句中对,

句中对就是一句中自成对偶,它又称当句对,杜甫在他的诗中多次运用,如“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天鹭晚悠悠。”在《登高》中,上句中的“风急”与“天高”相对,下句中的“渚清”与“沙白”相对,而上下句又互相映照,加之上句着重写听觉形象,下句着重写视觉形象,如此动静结合,更显诗句变化多彩。

颔联是工对。它承上联从大处落笔,进一层写登高远眺之景。上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山景,承首句;下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江景,承次句。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非常辽阔生动的三峡秋景图。“落木”点秋,“萧萧”是落木的声音,所以为“萧萧”是因为有“无边落木”,这是诗人登高时的亲眼所见。句首加上“无边”,有诗人几分想像,不是目之所极。它使诗句显得空灵,使读者产生辽阔感本联上下两句分别冠以“无边”与“不尽”,使得诗句的境界更加阔大,韵致更加悠远。有人认为七言律诗的每句都可以删去前面两字。这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删去后无碍于内容的表达,可删。而此联却万万删它不得。试想,这一联开始就是否定词“无”与“不”的工对,如果删去“无边”和“不尽”使其成为“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那还有原来阔大的境界和悠远的韵致吗?显然没有了。另外,这种阔大的境界和悠远的韵致还得力于“萧萧”与“滚滚”叠字对的运用。“萧萧”摹落叶之声,“滚滚”壮江水之形,一摹声,一摹形,相互映衬,加上“无边”与“不尽”对时空极大的扩展,就令人如见黄叶漫天飘落,又见长江滚滚向前,使这幅壮丽的峡江图更富于动感、声响与气势,既悲凉沉郁,又雄浑壮阔,传达出诗人忧时伤世感慨壮志未酬的悲愤。如果不用“萧萧”与“滚滚”,使其成为“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诗句还有什么韵味呢?这就是“叠字生色”吧。

颈联由上文写景转到写情。写诗人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如今身多疾病面对萧瑟秋景所触发的悲苦心情。它的特色是多用实词成句,密度很高,容量很大。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凄惨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

尾联两句写诗人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艰难苦恨”四字不仅指作者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得诗人的白发愈来愈多,而眼下又强支病体,独自登台,心情就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诗人本来就嗜酒或借酒浇愁,但又因多病而不得不暂停饮酒,这样,诗人的内心就更加沉郁不舒。尾联是起句与落句一气而下,有如流水不断的流水对。在这一联中,诗人运用了人(繁霜鬓)、物(浊酒杯)对照的写法,增加了诗句变化的多样性。不仅如此,结句的小小的“浊酒杯”又与开篇阔大的“风急天高”相回应,大小相形。这种顿挫的笔法,既使文势有波澜,也使感情表达得更加深刻、沉痛。全诗收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首句的“哀”意贯穿到结句。

杜甫在大历二年(767)春天就说过:“晚年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这是他晚年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要求与总结。这年秋天,他写了《登高》这首精于诗律的好诗。在艺术表现上,《登高》有两方面的独到之处:一是对仗工整,音调铿锵。关于对仗工整,前面已经提及,此不赘述。其音调铿锵表现在全诗的曲折顿挫、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这加强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如尾联的“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它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它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是双声迭韵,又有“上”、“平”之分,故声调显得特别铿锵响亮,读时应两字一顿。只要我们细心体味,就能感受到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虽然落笔的角度不同,但都是围绕着“悲秋”这个中心写的。具体地说,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而在写景中又有声(风声、猿啸声)有色(清、白),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渚、沙)。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秋”;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作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内容上又是互相密切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内容丰富,感情复杂,笔势一气直下,造就了一件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责任编辑:刘厚政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078.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杜甫与白帝城
从追求理想人格到对人生现实
刘孟伉论杜甫无海棠诗的缘由
也谈杜甫诗中的赤甲山、白盐
也谈杜甫诗中的赤甲山、白盐
期待――杜甫晚年寓居夔州的
杜甫对“和谐社会”的理想期
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篇篇寓意 含蓄无限  --析杜甫
前有古人  来者当可追  --读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