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元年(766年)春,杜甫从云安县辗转来到夔州府治所在地奉节白帝城。他在《移居夔州作》中言:“农事闻人说,山光见鸟情。”到达伊始,他就打算为农自给了。
杜甫在夔州都督柏茂琳等友人帮助下实现了他的愿望:在东屯营田,同时兼顾瀼西四十亩果园。他在《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中写道:“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夔州歌十绝句》(其六)中写道:“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果园事见证于《将别巫峡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亩》诗题。除此之外,他还种菜。如《园》这首诗中写道:“畦蔬绕茅屋,自足媚盘飧。”
杜甫时已为54岁的多病之身,其劳作是辛苦的,但其精神却是愉悦的。如;“加餐可扶老,仓庾慰飘蓬。”(《暂往白帝复还东屯》)“吟诗重回首,随意葛巾低。”(《课小竖锄斫舍此果林枝蔓荒秽净讫移床三首》)
陶、杜二人的田园诗都是辛勤劳作时滚出来的汗珠,珠圆玉润,晶莹剔透,感人至深。他们都在劳动中体会到乐趣,都为自食其力而享受到精神愉悦,都为摆脱官场黑暗而身心自由,都能与农人和谐相处,为天干水涝而犯愁,为收成有望而欢呼。这样,他们的田园诗便都人性化了。
三、法天贵真与沉郁顿挫
语言形式为思想内容服务,风格统一,方能融洽无间,充分地表情达意。
逯钦立先生认为:陶在各种思想互相矛盾的斗争中,成为一个服膺“自然”的玄学信仰者。他在《饮酒》(其五)中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说的“真”,就是《形影神》诗序里讲的所谓“自然”。魏晋玄学家有时称“自然”,有时称“真”,都是从老庄著作中拈来:“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由此,陶的田园诗也是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其语言也是真率而质朴无华。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终生未遂的理想。忧国忧民,感时伤事贯穿于其诗作中。宋祁《新唐书本传》给杜甫下了“沉郁顿挫”四字总评。笔者试析他的一首五律《小园》:
由来巫峡水,本自楚人家。客病留因药,春深买为花。秋庭风落果,瀼岸雨颓沙。问俗营寒事,将诗待物华。
首联颔联点明置园之由:种药栽花。颈联写眼前景。尾联虑及防寒事。《杜诗详注》引《杜臆》言:“以诗叙事为难,在律诗尤难。此章概括四时,妙在错综见意。”可见杜之田园诗亦具沉郁顿挫之风。
陶、杜相比较:陶是秉承道家的出世思想,投身大自然,返朴归真,独善其身,其思想行为决定了他的田园诗风为法天贵真。陶虽也有“猛志固常在”的表白,那也只是不甘于老死林下,未展抱负的儒家思想的残存,不是其主流所在。杜是终其一生锁定儒家入世思想,极言之为“每饭不忘君”的人。忧国忧民,伤时感世的情怀贯穿于其田园诗中,有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宁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之博大胸怀,从而决定了其沉郁顿挫之风范。故被后人尊为“人民诗人”,实为当之无愧。这也是陶诗所不及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蒲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
责任编辑:刘厚政
上一页 [1] [2]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0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