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对君臣际会的渴望和韶羡
杜甫终其一生都向往着君臣遇合、贤明政治的实现,“一饭未尝忘君”(苏轼《王定国诗集叙》,《东坡集》卷二四),“葵藿向太阳,物性故莫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对大唐可称得上忠心耿耿。而武侯是实现了君臣际会,且尽瘁王事的千古忠臣,无疑,对君臣遇合、贤明政治深切渴望的杜甫来说,蜀相成了他寄托这种愿望的化身。
唐室多艰,尤其是在杜甫流落蜀中及其以后这一时期的形势真是风雨飘摇,故而杜甫由衷羡慕刘备、诸葛亮二人的际会,渴望天下大治,大唐中兴。在蜀中时,他就谒武侯祠,为之一洒英雄之泪,当其在夔州看到先主庙、武侯庙、白帝城、永安宫、八阵图时,更加思如泉涌,感慨万千。他对诸葛亮的准确评价是前人所未曾有的,盛赞“一体君臣”的格局,如《咏怀古迹》之五,一反陈寿对诸葛亮“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2]的评价,认为“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可驾伊吕,俯视萧曹。黄生曰“此诗先表其才之挺出,后惜其志不成,武侯平生出处,只以五十六字论定,前后诸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1]在《咏怀古迹》其四中,杜甫用“一体君臣”赞叹刘备、诸葛亮二人的明良相合,诚如王嗣 云“此首咏先主祠,而所以怀之,重其君臣之相契也。”[3]在《谒先主庙》、《古柏行》中,诗人写道:“中原仗老臣”、“得士契无邻”、“君臣已与时际会”、“先主武侯同 宫”。赞扬了刘备对武侯的信任重用。而“杂耕心未已,呕血事酸辛”二句生动写出了诸葛亮的忠贞尽瘁,字里行间有无限同情和敬仰。在《古柏行》中高大参天,正直劲挺屹立于凛烈风中的古柏正象征了孔明英才盖世、忠诚坚贞,力挽狂澜的完美人格,故王嗣 曰:“乃公自谓。”[3]在诗人眼中,树即是人,人即是树,他们已融合成一个意象了。
杜甫歆慕刘备、诸葛亮的君臣际会,赞颂诸葛亮尽忠王事,其实都是他内心深处蜀相情结被深刻触动的激烈反映,所谓“向来犹国泪,寂寞洒衣巾。”(《谒先主庙》)陆游说杜甫“流落巴蜀,感汉昭烈、诸葛丞相之事,屡见于诗,顿挫悲壮,反复动人,其规模志意岂小哉”(陆游《东屯高斋记》,《渭南文集》卷一七),这是十分准确的。
五、“美人迟暮”的焦虑心态折射
杜甫所写的有关蜀相的诗歌都作于他人生的暮年,其生命的火焰即将熄灭,面对战乱不休、一时难得清明的时局,他内心是充满焦虑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诗人的人生岁月在战乱中消磨,在羁旅中浪费。“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满目生悲事,因人作远游”(《秦州杂诗》)。杜甫越到晚年,生命忧患感越重,并伴随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他一生的政治理想已不可能实现了,所谓昙花一现的为官经历,只不过是失败的痛苦记忆。他承担着自已给自已提出的,却无法完成的使命的巨大压力,只得悲凉而无奈的走完艰难苦恨的残生,他的这种忧虑生命逝去,却功业未见的焦虑心态,也和蜀相的晚年有某种相似之处。
诸葛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念念不忘“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陈寿看得很清楚“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振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2]正所谓美人迟暮、万绪悲凉,蜀相晚年频频用兵,实在是充满了完成使命的焦虑感和庄严感。然而“运移汉祚终难复”(《咏怀古迹》其五),只有“志决身歼军务劳”(《咏怀古迹》其五)为自已的理想作最后的一搏,历史兴衰具有非常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命运感,“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空寂寥”(《阁夜》),一切遗恨都交付于天地间的大寂寥了。晚年的杜甫对于诸葛亮暮年的命运体验,具有更加复杂的情结,足以引起心理共鸣,透过诗歌的形式自然就折射出来。
小结
杜甫和诸葛亮的心理机缘是很深的,成了一种拳拳的情结,这就是千古不灭的道德魅力和智慧风采以及人生悲剧的某种一致性,在心理悲苦、焦虑、执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渗入诗歌中而得以表现并宣泄出来。言为心声,两个伟大高尚的心灵找到了契合点:诸葛亮没有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但他的志向中无可质疑的;杜甫困顿终生,壮志未酬,但是他的志向也是至死不渝的。功业虽未尽如人意,但那种高尚的精神和不懈的追求却永留人间,这便是可以跨越生命的有限性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仇兆鳌,《杜诗详注》(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
[2]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
[3]王嗣奭《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刘厚政
上一页 [1] [2]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