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人

诗经

古诗词

  您现在的位置: 诗词大全网 >> 杜甫 >> 诗圣杜甫网 >> 正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杜甫与陶渊明
作者:诗圣杜甫网     更新时间:2012-8-12 15:18:56
载入中…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臻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明。

在这组诗中,诗人描写了美好的田园景色,抒写了田园生活的快乐。并融入了自己对自然界的体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以第一首为例,试作简单分析:

诗人把隐居田园的生活和官场对立起来。他把仕途生活叫作‘尘网’,深以离开这个‘樊笼’为最大的快乐。在他心目中,恬静的农村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净土,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是污浊官场的对立物,所以他不能不热情地加以歌咏。正由于他不满于当时社会的黑暗,所以当他看到远处的农舍和几缕炊烟,听到几声鸡鸣狗吠,就有一股清流涌动,内心中产生一种“复得返自然”的喜悦。在他的笔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样平凡的事物,都是那样的美好,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这种未经矫揉造作的自然景致所蕴涵着的自然美,其本身就足以成为欣赏的对象,更何况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志趣和情操在这里给自然界添加了生气!因此,这种自然美反映到他的诗里,就显得更集中、更完满,更能在广大读者心中引起深厚的美感。

此外,还有他的《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迥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三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篇都是歌咏田园生活的名篇。

陶诗平淡、自然。他的笔端常常饱和着自己长期的农村生活经验,而且作品中还往往体现出诗人自己的性格。他每一首诗都富有真情实感,没有矫揉造作之辞。他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最突出的特征,传神地表达出它的形象之美。作品浑厚完整;同时还具有简洁和含蓄的特点,“言有尽而意无穷”。

杜甫不是田园诗人,但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无论从意境上还是艺术上都可以看出陶诗的影响。

作为诗人,杜甫对自然界和自然美有着敏感细致的观察和入微的体会。

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落日》)

清江一曲抱春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江村》)

这是宁静的自然与动乱纷争的现实社会的一种对照。在这里,大自然是那

样的宁静与和谐,在这种环境中,人可以不受拘碍、人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人无论平常怎样浮躁,广阔的大自然面前,也会变得幼稚如小孩。

他厌倦纷争,愿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为着自己本真的性情而愉快地生活着。他知道自己放诞的性格不为社会所容。他向往着到大自然中去,筑居林泉,在微风吹动的竹林丛中,对着蓝天白云畅饮: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寄题江外草堂》)

他从瀼西回到甘林,陶醉于初升的太阳和晨光中的的远峰。在大自然面前,他厌倦所经历过的世俗的情态,感到只有在大自然中,才会“无所违”,无拘无束。在大自然中,无论诗人,还是其他人,都会忘却荣华富贵,甘于过那“食藜藿”的清贫的日子:

青刍适马性,好鸟知人归。晨光映远岫,夕露见日晞。迟暮少寝食,清旷喜荆扉。经过倦俗态,在野无所违。试问甘藜藿,未肯羡轻肥……(《甘林》)

他将大自然的美好以及村民的淳朴和官府的虚伪对比。他不愿和达官贵人交往,因为官员们不满于诗人的率真;老病的身子最不习惯于那种被礼法所拘的生活,那种庸俗的社会交往,只会因“应接”丧了精神。在他看来,只有在茅宇中,在江村中,在林木中,那才是他心情最舒畅的地方:

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老病忌拘束,应接丧精神。江村意自放,林木心所欣。(《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

他从大自然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任何事物都有他的规律,这规律任何人都无法违背。大自然也有他的规律,“水深”才会“鱼极乐”,“林茂”才会“鸟自归”。面对大自然中“鱼乐”“鸟归”的情景,自己“衰老”“贫病”的处境,有国难报,有家难投,慨然有伯夷、齐那样的“采薇北山”之志。在这里,自然景物成了诗人晚年遭遇的对照物:

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水深鱼极乐,林茂鸟自归。衰老甘贫病,荣华有是非。秋风吹几杖,不厌北山薇。(《秋野五首》其二)

杜甫,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但他又不完全被儒家的传统所束缚。他不拘礼法而性爱山林。在大自然中,诗人可以不受礼乐的束缚,任意而率真:头一甩,纱帽偏在一边;在太阳光下,诗人光着身子看书。他秋天从树下检拾风吹落的松子;天凉了,他看着山民收割蜂蜜。山上是稀疏的小红花,一停下,那幽微的香气便会扑鼻而来。在这里,自然景物成了拘守礼法的毫无生气的生活的对照:

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掉头纱帽侧,曝背竹书光。风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稀疏小红翠,驻屐近微香。(《秋野五首》其三)

在杜诗中,也不乏物我同一的诗句: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屏迹三首》其二)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

“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漫成二首》其二)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处处充满意趣,注入了诗人的深切感受。他同陶渊明一样,把自然与现实作对比。现实生活动荡不安,自然界和平宁静;官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自然界和睦友善,温暖纯真。自然景物同诗人的命运紧紧相连。它不仅是社会动荡、官场黑暗的对照物,还是诗人遭遇和默守礼法生活的对照物。对现实社会的深深不满和极度失望,以及诗人志不得伸的处境,促使诗人用笔创造出一片理想的国土来。这体现了杜甫在受到挫折后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然界亲近融合的旷达胸怀以及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手法上,同陶诗一样平淡、自然,饱和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且作品中还往往体现出诗人的本真性情。他的每一首写景诗都融进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没有矫情之辞。写景作品虽无多少完整的篇什,但它仍然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

然而,杜甫毕竟是杜甫,他并未忘形于山水的美好,忘形于他向往以致创造出来的和谐境界中。他无论处境怎样恶劣,他都时时关注着现实社会,心系苍生。他的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还不忘吟出“战雪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样苍凉悲怆的诗句。这是杜甫与陶渊明的区别。

当然,杜诗和陶诗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也不一样。

萧统《陶渊明集序》谓:“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旁游太华,追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清新平淡的陶诗,可以让世人忘掉一切:可以去掉为权势而奔走的思想,可以去掉人的鄙吝之意,可以让贪夫廉洁,可以让懦夫自立自强;还可以视富贵如浮云,甚至不必求仙,也不必追求青史留名。

其诗,开田园诗一派。钟嵘赞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读陶诗,何尝不是一剂创建和谐社会的良药呢?

而杜诗的社会影响则不同了。

杜诗主要以其爱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影响着后人。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狱中诵杜诗不绝,集五言绝句二百首,称“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代我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也”,从杜诗中获取了抗敌的信念。

其艺术上,元稹赞道:“至于子美,……尽得古今之体式,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为唐诗之集大成者。

读杜诗,承传其忧患意识,何尝又不是一剂创建和谐社会的良药呢?

竟管杜甫影响巨大,后人赠他以“诗圣”的桂冠。但杜甫一直对陶渊明充满了神往之情,把陶渊明作为崇拜的偶象。他在诗中道:“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陶渊明和杜甫相似的家世、时代及从政经历,使他们从官宦走向接近平民的道路,并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着深刻的认识;陶渊明独立的人格,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平淡的诗风,醇厚的意境深深地影响着杜甫。

 

                                          责任编辑:李江

 

上一页  [1] [2] [3] 

[来源:https://www.010fl.com/shisheng/201208/8123.html ]
诗圣杜甫网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远眺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瞿塘关时地考
赤甲真面目——《大唐田夫人
长江三峡名实说
武陵王萧纪兵败信州
诗城白帝
白帝城的文化定位及其相应建
奉节诗城文化及其他
相关诗词
杜甫与白帝城
刘孟伉论杜甫无海棠诗的缘由
也谈杜甫诗中的赤甲山、白盐
也谈杜甫诗中的赤甲山、白盐
期待――杜甫晚年寓居夔州的
杜甫对“和谐社会”的理想期
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篇篇寓意 含蓄无限  --析杜甫
前有古人  来者当可追  --读
杜甫在夔州丧妻再娶论据不足
诗词名人
 李白   杜甫
 苏轼   李清照
 林徽因   白居易
 李商隐   杜牧
 陆游   孟浩然
 刘禹锡   温庭筠
 王之涣   高适
 刘长卿   韦应物
 岑参   元稹
 李贺   张若虚
 王昌龄   张九龄
 陶渊明   欧阳修
 陈子昂   王维
 韩愈   柳宗元
 屈原   曹操
诗词鉴赏
SQL查询错误
Copyright 2012 © 诗词大全网(www.shicidaq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